履行“监督保障执行、促进完善发展”职责是医院纪委核心使命的集中体现。这十二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:监督是基础,保障执行是关键,促进完善发展是目标。
一、精准有力“监督”——基本职责、第一职责
1.强化政治监督:
紧盯党中央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、国家医保政策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等在医院是否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。确保医院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大政方针同向同行。
2.做实日常监督:
(1)重点人监督:监督医院党委是否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,领导班子成员是否履行“一岗双责”。
(2)重点事监督:对重大决策、重要人事任免、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,确保决策科学、民主、合规。
(3)关键岗位与重点领域监督:
药品、器械、耗材采购:监督招标采购流程是否规范、透明,防止利益输送和商业贿赂。
基建工程与后勤服务:监督项目招标、工程验收、款项支付等环节,防范廉政风险。
科研经费与学术活动:监督经费使用是否合规,学术诚信是否得到维护。
人事招聘与职称评审:监督程序是否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
3.监督方式:
嵌入式监督:将监督融入业务工作全流程,如在信息化系统中设置廉政风险预警点。
联动监督:与审计、财务、医务、药学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,形成监督合力。
运用信息化手段:利用大数据分析,对药品使用、高值耗材、医保报销等进行异常监测,发现疑点问题。
二、坚决有效“保障执行”——打通梗阻,令行禁止
保障执行,就是要确保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部署能够落地生根,而不是“空中楼阁”。
1.保障政令畅通:对医院党委和行政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、专项治理任务(如行风建设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),进行跟踪督办,对执行不力、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,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。
2.保障制度刚性: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,对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的行为,如违反诊疗规范、收受“红包”“回扣”等,坚决查处,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
3.优化执行环境:
澄清正名: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和医务人员澄清正名,消除负面影响,保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
容错纠错:在改革创新中,对出于公心、程序合规但出现探索性失误的,落实容错纠错机制,鼓励担当作为。
三、系统施策“促进完善发展”——标本兼治,提升治理
这是监督的最终目的,即通过发现问题和深层次原因,推动医院体制机制改革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1.做实以案促改、以案促治:
对查办的违纪违法案件进行深入剖析,找出制度漏洞、管理薄弱环节和廉政风险点。
向相关科室和主管部门发出《纪律检查建议书》或《监察建议书》,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,并督促其建章立制、堵塞漏洞。
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、通报典型案例等方式,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实现“查处一案、警示一片、治理一域”的效果。
2.推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:
促进制度建设:推动医院修订和完善药品器械采购、科研经费管理、医德医风考评等关键领域的规章制度,形成用制度管权、管事、管人的长效机制。
促进流程优化:针对监督中发现的流程繁琐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推动相关部门优化工作流程,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。
促进文化建设:大力推进廉洁医院文化建设,营造风清气正的执业环境和“以廉为荣、以贪为耻”的文化氛围。
3.服务医院中心工作:
医院纪委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和重大工作部署开展“监督保障执行、促进完善发展”职责,必须实现“三个转变”:
从“事后查处”向“事前预防、事中控制”转变,更注重抓早抓小、防微杜渐。
从“单打独斗”向“协同联动”转变,整合监督力量,构建大监督格局。
从“单纯办案”向“系统治理”转变,做到查处问题、严明纪律与推动整改、促进发展相统一。
医院纪委与业务部门工作角度不同,但目标是一致的,业务部门通过业务开展实现围绕中心工作、服务医院发展目的,医院纪委通过监督业务部门是否履职尽责、是否合规开展实现围绕中心工作、服务医院发展目的。两者一体两面,应相互配合,共同促进,不能相互排斥和对立。

你所在的位置: